他在书法界是能和王羲之一较高下的唐代书法大宗师,董其昌说他: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他就是李北海,李邕,大唐第一个将行楷入碑的人,他的行楷书被后世人评为是“大唐最美”,赵孟頫后来就是学的他成为了后来的行楷第一人。
李北海是大唐里学王羲之书法中的翘楚,他将二王的行法和自身的理解融合成了行楷。他的书法与王羲之的相比,若王羲之书法似春风化雨,温润细腻,那么李邕的书法则如大漠孤烟,雄浑刚健。李邕他字泰和,他生性豪放不羁,在仕途上历经波折,却将满腔热忱倾洒于书法创作之中。
展开剩余93%据记载,李邕在少年时期就才名远播了,但是他为人却是豪放不羁,不拘小节,与当时讲究门、崇尚清谈的文人风气格格不入,故而仕途多有波折。他一生官职不是太高,最终却落了个惨死于奸臣之手,以陷害其行贿之名被杖打而死,一代才子没能善终,令人遗憾。
李邕存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精品,他以王羲之笔法为基,但却不拘泥于其方圆姿媚之态,他大胆思变,将其笔画和结字进行重新组合与创新,使妍美转化为雄奇,他笔下的这块碑文,便可见其书法气势磅礴之姿。
此碑就是《李思训碑》亦称《云麾将军碑》,全称可老长了《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
此碑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是李邕亲自撰文并书丹而后亲自镌刻而成。碑高265厘米,宽115厘米,以行书写就,共30行,满行70字,总计1500余字。一般碑文不会前后间隔太久,按时间推算此碑也应该是他42岁左右所作,现存于陕西蒲城桥陵。
碑主李思训系出唐代宗室,是唐高祖李渊的族孙,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少年得志,在武则天时弃官隐居,唐中宗时又出任左羽林大将军,后转为武卫大将军,且在绘画领域造诣极高,是唐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被后世尊称为“大李将军”。
碑文详细记述了李思训的显赫家世、仕途经历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与杜甫的《八哀诗》相互印证,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碑其书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基,用笔瘦劲凛然,方圆兼备,毫不做作却又凛然有势。
起笔多露锋切入,行笔中提按分明,收笔重顿带勾势,以欹侧取势,形成险峻的动态平衡。
中宫收紧,而外延笔画如剑戟森然,展现出收放自如、松紧有度的张力感。
笔画牵丝引带,连绵呼应,字迹大小错落,结构高低不一,笔势断连有序,全碑字势左低右高,行距紧密却气脉贯通。
这种书法既有着北碑那种质朴刚健的风格,又带着二王书法的潇洒韵味,把行书的笔法用在碑刻上的技巧推向了成熟。
明代的杨慎在《杨升庵集》中称其为“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
梁启超更是评价说:“北海碑版照四裔,云麾尤极龙跳虎卧之姿。”他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徐浩、颜真卿等诸多名家,对中唐以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岁月的流转中,《李思训碑》历经风雨侵蚀,原碑下半部字迹已斑驳残损,但上半部字迹仍清晰可辨。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装裱成册,共 22 页,每页纵 31.6 厘米,横 22.2 厘米。此拓本清晰,字口细腻自然,飞白颗粒感丰富,是学习《李思训碑》的绝佳范本。
特别是对喜欢赵体和行楷的朋友来说,李邕的字更是学习的不二之选。清代梁诗正在学赵孟頫之后又进一步去学李邕,才成就了“大清书法第一人”的美誉。李邕的字用笔细腻精准,既继承了二王的精髓,又融入了唐人的严谨细腻,是我们学习正统笔法、直追魏晋的捷径。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广东省九融配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手机配资软件-炒股配资在线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